“上海清理百万外地车”

原创 文/罗超 时间:2020-10-25 9:59

毅然决然地限制外牌车辆背后……

“幸好我当时买了辆新能源车,不然市里我都进不去了。”昨天,刚买了一辆名爵EZS的朋友兴冲冲地发消息和我说道。然而,回想起2个月前,在买新能源车挂沪牌或是买燃油车挂外地牌的两难抉择中,他还举棋不定,纠结万分,最终为了能够在上海畅行无阻,还是不情不愿地选择了新能源车型。

“治堵,我们是认真的”

短短2个月后,他不仅放下了心中芥蒂,甚至为自己当初选择购买新能源车型而感到庆幸不已,这突然间心态上的转变都要归因于昨天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一则通告。

10月24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调整部分道路交通管理措施通告。通告中指出,2020年11月2日起,每日7时至20时,部分主要高架路、大桥以及隧道道路禁止悬挂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的小客车、使用临时行驶车号牌的小客车、未载客的出租小客车及实习期驾驶员驾驶的小客车通行(周六、周日和全体公民放假日除外)。

与此同时,通告中还进一步指出,2021年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起,每日7时至10时、16时至19时,内环内地面道路(不含边界道路)禁止悬挂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的小客车通行(周六、周日和全体公民放假日除外)。

一纸令下,像朋友那样已经在上海购买了新能源车型的消费者们长舒了一口气,可长期在沪悬挂外地牌照的170万车主多少有点茫然失措。毕竟,即便此前上海对外地牌照车辆亦有限行措施,但也仅限定在每日7时至10时、15时至20时(周六、周日、国定假日除外)等特定时间段的部分高架路路段,地面道路基本上依然能够正常行驶。

全新的交通管理举措不仅大幅延长了外地牌照车高架路段的限行时间,更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封堵住了外地牌照车辆的地面道路。如此一来,外地牌照车辆的出行空间与时间都被进一步压缩,这对长期在沪的外地牌照车辆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地打击。

在通告中,上海市公安局给出的调整理由是:为了缓解道路拥堵,改善交通秩序。确实,在高德地图《2020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也指出,在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的城市中,上海的交通健康指数仅为53.71%,仅比“以堵闻名”的北京高出1.05%,却相较于苏州低出13.89%,上海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事实上,根据《2019年上海市交通运行年报》(以下简称“年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注册机动车总量已经达到443.8万辆,较2018年底增加22.4万辆,增长5.3%。其中,小客车370.4万辆(包括新能源号牌小客车),较2018年底增加22.5万辆,增长6.5%,长期在沪外省市号牌小客车达到170万辆,同比增加7万辆。

也就是说,基本上上海街头行驶的每3辆车中就有1辆是外地车辆,而这170万人的生活轨迹也将随着新举措的落地而慢慢发生偏折……

上海此次收紧外牌举措让人不禁联想到去年北京实施的“史上最严限行”政策。彼时,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其对2019年必须将机动车控制在620万辆以内的红线,而百万辆的外埠车进一步加剧了北京交通的负担与压力,因此“清理”外牌车成了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儿。

随着上海市内机动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市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道路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就日渐加剧。依据《年报》显示,上海中心区的快速路高峰运行已近饱和,拥堵时间还将进一步延长,外围快速路机动车流增长明显,出台类似于北京这样严格的限制举措自然而言只是时间问题。

“限制外牌车辆的背后”

只是,与毅然决然地限制外牌车辆相伴而生的肯定不仅仅是交通拥堵问题,其背后更是上海带动新能源消费、谋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野望。

外牌车辆受限,必然会导致沪牌价值上升。即使今年上海新增了4万个沪牌额度,但面对不断涌现的汽车消费需求,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此后的沪牌成交价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使不少人望而却步。

在稀缺的燃油车指标挤压下,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在沪生活工作的外省首次购车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新能源车型;另一方面,170万外牌车主中的一部分人在出行需求的压力下也极有可能增购或者换购新能源车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将此次严格的限制外牌举措看成是4月份上海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延续,主体依然是释放新能源消费潜能,这样既可以解决交通拥堵又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推动新能源车产业持续发展。

不可否认,上海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全球领先。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年推广量为6.3万辆。截至去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的累计推广量已经超过30万辆,保持在全球第一。

可必须要注意的是,尽管上海对于新能源车型的累计推广规模不断扩大,但年度推广量却有下降的趋势,去年相较于2018年便同比减少了13.6%。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在暗流涌动的汽车行业,来自狼堡、底特律、东京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里潜藏着争当“新时代规则制定者”的野心,强大的技术沉淀、品牌效应以及政策支持席卷而至,转型的压力如影随形。

在对未来的演绎中,上海以及上汽的舞台与战场,是这个世界,是时代。这对正在加速构建汽车产业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新格局的上海而言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半个月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获得通过。《规划》从技术开发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做出了新要求。提出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上海此时更需要通过刺激消费的方式,依托特斯拉项目、大众MEB纯电动车项目等产业重大项目,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产业化能力,推动智能网联化协同发展。

实际上,现在可以将视野拉回到限行政策本身,对于超大城市的道路交通治理,无论是推行新能源车型还是严格的限行制度,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智能网联发展到一定地步,探索出属于上海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提高出行效率,而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