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长城同时牵手外资只是一次巧合吗?

原创 文/姜鹏 时间:2018-02-26 17:40

如果长城与宝马、吉利与戴姆勒在2月23日的两场中外合作大戏是巧合的话,那也足够让市场怦然心动;如果不是,那这是不是吉利、长城向“未来自主品牌只剩三五家”全力以赴冲击的号角,代表着民营车企的进攻?而只能驻足观看的国企们,你们都听到马蹄声了吗?

你猜,很久之后,2018年2月23日会不会是民营车企发展历史被铭记的一天?

民企的大幕

2月23日,这一天不同以往,两场中外合作大戏没有青睐于任何一家国资车企,两家来自德意志的汽车巨头先后与长城、吉利发生了战略性关联,让初春的热闹赋予在了两家浪尖上的民营车企身上。

一度被质疑的宝马与长城合作随着一纸公告,落下了实锤;尽管被拒绝过,耗资近570亿元的李书福以个人名义在强攻中成为了戴姆勒最大股东。

长城与吉利这两家时下最热的民营车企在初春就忙碌了起来,不约而同地成功牵手了外资。

注意的是,这其中没有规模庞大的上汽,没有改革锣鼓喧天的一汽,也没有气势汹汹的广汽,换句话说,这两场戏码里没有任何国营背景的车企唱主角,在沦为了看客中不再是熟悉的场景。

这是怎样的不同?也让市场不得不思考,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即2018年的开春下,为何与宝马、戴姆勒这两家积淀深厚、力量强大的全球性车企产生关联的不再是资源更加优渥、背景更深厚的国营企业,而是冒尖的民营企业呢?

换而言之,为什么是民营车企展露的头角为何能与外资力量开始融合,甚至是光顾?这种巧合冥冥中又在预示着什么?

当然,你必须要承认的是,与这两家民营车企合作,无论是宝马还是戴姆勒自然获益不少。相比于孱弱的华晨,宝马将可以借助于力量更加强大的长城,让MINI品牌的中国电动化战略将在更强大销售渠道、更完善的体系中得到快速铺进。

于戴姆勒而言,吉利的入股首先能够梳理戴姆勒结构。“打破旧有的‘联盟式’结构,转为更加现代化的控股公司。”彭博社方面评论到。当然,一旦戴姆勒愿意借助吉利的力量,那么在中国扩张也变得可期。

但在《汽车公社》作者看来,除了长城、吉利目前所拥有实力是外资所注重之外,也许民营企业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魅力也是两场大戏能够拉开的重要因素。

“吉利这样有着高度活跃性和现代理念的投资者,堪称恰当选择。”外媒方面已经准确捕捉到了吉利在机制体制上的灵活性。

可以说,体制所迸发出的活力是近三年市场在发展中更青睐吉利、长城,而不是一汽、东风甚至是北汽这类老国企的根源性答案之一。更快速的反应机制、更灵活的办事方式、更畅通的人才流动以及更强的危机意识……这些显性隐性的环节背后是没有机制僵化所影响的吉利、长城能在近几年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优势。

而在程序正确面前,遑论是上汽、东风还有北汽似乎都很难彻底摆脱体制的牵绊,稍好者如广汽,也只是刚尝到机制松绑下的甜头。

这样判断在吉利、长城领军自主品牌发展中,变得有迹可寻;在宝马选择与长城联姻,北汽入股戴姆勒不顺,而吉利却能够强攻下戴姆勒中,变得清晰可见。

但反过来,这种抉择,这样的巧合,在市场不断猜测未来有几家自主品牌能够存活下,又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呢?这很难去明确,但拔得2018年开年头彩的吉利、长城却让猜测的天平倾斜到自己一方,为这种巧合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怎样的巧合?

“未来5~10年,本土品牌大概只会剩下5家。”2016年8月的一天,时任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助理的肖勇做出了一个语破惊天的预测。

然而,这个看似大胆的预测却相继得到了长安、北汽的认可。“未来5年自主品牌只有5家能存活。”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的观点基本与肖勇一致;“必须进前三,做第四没有机会。”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建军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更加激进。

尽管最初的讨论充斥在国企巨头们间,但吉利与长城这两家民营企业却无法被忽视在议论范畴外。

尤其是吉利,经过三年成长,它逐渐所形成的均衡结构、深厚技术储备以及前瞻布局,叠加放眼全球化市场竞争视野下已经赢得了市场高度认可。

“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再高,不代表成功,吉利的目标并不放在中国市场,汽车行业必须进入国际化、全球化,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吉利汽车集团总裁兼CEO安聪慧已经不止一次地向外界抛出吉利的全球志向;“我们要做到全球前十。”

而LYNK&CO正是种子。

如今,随着吉利入股戴姆勒,在新能源这个相对短板上开始了新的猜想。在《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豪掷570亿买来什么?》里,《汽车公社》表明“熟知内情者披露,吉利正热衷于获得戴姆勒公司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并且希望在湖北省武汉市建立电动车合资公司……”

“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尤其是在数字技术、线上技术取得主动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危机意识,寻找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尽管从戴姆勒获取更多的核心技术充满着难度,但表面温和内心却倔强无比的李书福并不打算放弃。

一旦成行,那么在电动化战略上吉利也将得到有力促进,补足短板下让结构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入股戴姆勒这件事本身就在帮助吉利不断拓宽全球化道路,让一条更宽、更有力量的国际化路径向远向深处延伸,那么不停在打破中国汽车天花板的吉利在本土存活概率会不会更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与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后,一样很难攫取到宝马的核心技术,但长城首先将在品牌溢价能力上得到提升,这会帮助长城在终端市场赢得更多认可。

更重要的是,在宝马的合作,长城也将能学到更多的国际化竞争思维以及全球化发展战略布局,这无论是对于长城自身长远发展,还是紧追吉利来说,都裨益不小。

“在整合和利用全球各种优势资源方面远不如吉利,这就决定了它自己的本事再大,也大不到哪去,一不留神还会倒地不起。”业内资深人士何仑认为,没有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是长城与吉利竞争中处于下风一个重要原因。

“前期的交流沟通已经开始了,我们在近期将开展技术调研,相互学习。”一位长城研发人员表示,与宝马的沟通已经打开。

更值得猜想的是,与宝马的合作也提供了另一条路径来解决结构均衡发展的问题,直击的就是广为市场诟病的轿车短板。

“欧拉品牌不会出现在这个合作项目中,很大可能是以哈弗品牌、魏品牌来展开合作。”上述研发人员还透露道:“长城方面目前在研、量产的纯电动全部是轿车。”

那么,市场会觉得,长城宝马会满足目前的体肤接触式的合作吗?魏建军会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吗?

所以,如果长城与宝马、吉利与戴姆勒在2月23日的两场大戏是巧合的话,那也足够让市场怦然心动;如果不是,那这是不是强攻下戴姆勒吉利、与宝马合作的长城向“未来自主品牌只剩三五家”的全力以赴的号角声,是民营车企全面的进攻声?

此刻,只能驻足观看的国企们,你们听到两家民企急促的马蹄声了吗?

“我都已经上班两天咧,今天还提前了20分钟到公司。”2018年2月23日的这一天,比平日起的更早的上述研发人员早早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远在欧洲的李书福已经准备起了28日与戴姆勒的碰面,与交锋。

天道酬勤,长城已经开始了历史首次与外资的角逐与拉锯,没有经验的他们会复制吉利与沃尔沃合资的成功吗?相信此时浏览着资料的李书福也在为新一轮交锋赢得更多机会思考着对策,因为外媒体披露称并不欢迎李书福的到来,那么吉利会再一次给出惊喜吗?

但愿都功不唐捐。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1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