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商介入移动出行背后有何雄心?

原创 文/嘉之道 时间:2016-12-21 16:48

无论是以通用、奔驰、大众、福特、丰田为代表的跨国车企,还是以北汽、上汽、广汽等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为何近年来都在积极地进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

截至2016年11月31日,中国资本参与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汽车产业投融资事件成百上千,目前嘉之道汽车纳入观察研究的投资件数累计248件,其中引人关注的热点之一是今年许多传统车企涌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为更好地帮助相关企业分析、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趋势与逻辑,嘉之道汽车《2016中国汽车投融资白皮书》,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企业、投融资机构公开发表的数据与信息,对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2016年,中国汽车业进入了低速增长期,传统的汽车厂商除了使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外,还纷纷介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对于汽车厂商的这一跨界行为,业界出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厂商的销售模式的创新,目的是为了应对汽车业低速增长期,提高销售量,另一种认为这是厂商运营机制的自我革新,目的是实现业务转型。

这两种观点谁更接近揭示行业真相且按下不表,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无论是以通用、奔驰、大众、福特、丰田为代表的跨国车企,还是以北汽、上汽、广汽等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为何近年来都在积极地进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据嘉之道汽车《2016中国汽车产业投融资白皮书》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欧美日系车企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企都均有多家巨头介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具体布局参见下表:

表一  跨国车企移动出行领域布局事件

表二 自主品牌车企移动出行领域布局事件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近年来,国外传统汽车厂商之所以选择进入移动出行服务领域,起因原是为了应对由高科技企业发起的跨界挑战。早在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初步成型时,Google曾毫不留情地预言,“底特律的末日到了”,因为在Google看来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只是让我们脱离方向盘,它们还会完全改变运输产业的运作方式。而且Google同时认为以通用为首底特律传统汽车厂商将像恐龙一样无力因对行业气候的大转变。

然而,传统汽车厂商并没有坐等末日来临,他们显然意识到了危机,通用高层虽然反感Google的末日预言,但通过反思终于意识到汽车行业中的2个重要趋势:

1、不管通用的未来会怎样,有一件事是确凿无疑的,如果通用汽车保持当前的汽车销售模式,那么倒闭是迟早的事。

2、未来客户不仅会放弃亲自驾驶汽车,而且还会放弃拥有它们所有权,将来客户希望向企业购买的不是一件叫汽车的工业产品,而是一种移动出行服务产品。

为了应对危机,通用通过对Google、特斯拉、Uber和苹果的观察和学习,在2016年1月,终于和美国打车服务公司Lyft公司宣布展开合作。通用对Lyft投资5亿美元,Lyft在获得通用资金的同时,还将得到通用汽车为Lyft司机提供的短期租赁汽车。而作为合作的一部分,通用和Lyft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服务网络。

这个合作事件表明,传统汽车厂商对产业趋势的理解基本与要搞“颠覆”的高科技公司看齐了!

此后,类似的合作先后在欧洲的奔驰、大众、日本丰田公司身上发生,并且很快蔓延到了中国。

平心而论,以北汽、上汽、广汽等为代表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在积极调整并适应这一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上,不仅与国外车企基本同步,而且步子也迈得很大。例如,按照之前上汽集团提出的分时租赁业务发展计划:上汽分时租赁业务计划三年内全国一线和重点城市,达到1.2万辆车,4000个网点,100万左右会员,仅分时租赁业务有10亿左右收入。北汽新能源与滴滴公司将以华南地区为起点,创立车主俱乐部,建立纯电动滴滴快车运营车队,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和业务模式。预计到今年底,北汽新能源将在华南市场形成2000台以上纯电动网约车的规模。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国内传统车企介入移动出行服务的“试水”动作,他们的真正雄心是想通过介入移动出行服务,力图完成从制造产品的传统车企转型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移动出行服务的服务企业。前文所提及的两种观点,前一种看到了传统车企在销售战略方面的变化趋势,后一种看到了传统车企在业务转型方面的进化趋势。

近年来,传统车企着实地承受了高科技企业引爆的第一次跨界冲击波,那它今后还会有哪些挑战呢?对此,嘉之道汽车副总经理陈良宇指出,“车企首先是汽车制造商,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实质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除了需要思维转变,如何处理与市场中已有的移动出行服务商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及时推出适合共享和租赁的车型?这些都是车企今后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