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张牌照花落江铃 新能源造车泡沫将越吹越大?

原创 文/杜余鑫 时间:2016-12-27 19:53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投入到冠以“互联网+”的新能源造车行列,然而“百花齐放”和准入门槛提高后产生的假象和泡沫,对行业和经济会带来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呢?

12月27日,根据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消息显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发改委核准,江铃新能源成为继北汽新能、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车、万向集团之后,国内第7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也是继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之后,第3家拿到独立生产资质的企业。

然而根据之前政府出台严格的技术标准显示,考虑将这个行业的公司限制到10家左右,也就是说剩下能拿到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公司仅剩下约3家左右。而在这条道路上的拼得你死我活的,传统新能源汽车公司或者“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远远不止3家。

2015年7月,国家出台《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为非汽车生产企业或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打开方便之门,但对其研发能力、知识产权、品牌、样车检测以及工厂认证等各方面的门槛要求依然很高,一定程度上说甚至很难与传统的新能源车企相匹敌。然而对新能源造车的进攻,几乎很少有人知难而退。

数千亿投入 千万产能

在江铃新能源获项目批之前,投资百亿的新能源造车项目博郡汽车,于12月22日落户南京浦口。当地媒体披露,这次签约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00亿元,是南京市近年来的重大工业项目之一,标志着南京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上的重大进展。

博郡汽车?这又是哪里来的品牌?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十分陌生。然而这并不奇怪,类似的名字还有一大堆,除了常听说的乐视、蔚来、前途等,还有小康、敏安、云度等一些并知名的新兴新能源汽车公司。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兴起,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类似博郡汽车这样动辄投资上百亿,年产量5万、10万的新能源项目或汽车产业园,隔三差五都会出现。

就在博郡汽车项目落地南京的10天前,已经与江淮汽车签订了代工协议的蔚来,也在12月11日将造车项目落在了武汉。据称这个项目将投资不少于200亿-300亿元,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包括年产20万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研发及标准检测中心等,致力于打造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

无论是从当今气候环境的角度,还是行业发展程度,甚至是国家政策重视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都成为一股投资热潮。博郡和蔚来参与投资或参与制造新能源汽车项目仅仅是新能源造车运动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像乐视、蔚来、和谐富腾等10余家新兴的互联网造车公司,他们共计投资已超过1000亿元用于新能源生产项目的建设。而根据他们的产能规划,到2020年,如果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将产生超过200万辆的年产能。

然而这还不是新能源“造车运动”的全部,早在先前彭博披露称,一系列亿万富翁支持着超过200家中国电动汽车创业公司,这个行业上正演着一幕令人瞠目结舌的繁荣景象。包括比亚迪、北汽新能源、江淮、上汽等10余家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已超400万辆,涉及总投资高达1300余亿元。如果再加上200余家新兴的新能源造车企业,到2020年,新能源投资金额已达数千亿元,而规划的产能数字已经逼近千万辆。

如此庞大的产能怎么消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显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0万辆,然而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0%和60.4%,增幅已经较2015年所有放缓,销量势头有所降温。

而对于今年70万的销量目标,中汽协相关人士认为,乐观的话可能会达到50万辆。那么4年的时间从50万辆飞跃到500万辆,这10倍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更何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受制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充电时间、汽车的续航里程等问题的制约。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表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乘用车的企业建设要逐步提高准入条件,来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的低水平的盲目发展,这样使得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培育出,或者引导优势的企业来做大做强。实际上,即便是国家放出只有10余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能获得生产资质,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但一大波投资者仍然对其乐此不疲。

“我们先不考虑生产资质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新产品研发出来,等国家认为我们有资格去做,再去讲上市的东西,并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采取代工的模式。”云度新能源汽车公司营销副总经理葆旭东很看好这一市场,并把云度汽车定位为鉴于互联网和传统车企之间的新兴企业,在营销模式上会更加倾向于互联网化的模式。

再造一个泡沫?

为什么新能源造车这么火热,热度几乎可以和当前的房地产相媲美,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场运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金融业和IT行业的爆发,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核心内容。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明年的重点工作时,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列为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新能源项目作为国家引导的汽车行业发展方向,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地方在政府对新能源项目落地充满了渴求。

当然,在不少的新能源项目中,各地方政府充当主要投资人和参股人的也不在少数。业内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的领导需要拉动本地GDP,迫不得已必须让项目上马,而在其他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新能源既然站在了风口上,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很难说,他们上马很多项目,与政绩没有关系。

“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太多了,感觉像是疯了,资金也疯狂地进入这个领域。”一位长期研究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人士表示,“这其中除了心怀造车梦的人之外,肯定充斥着一批投机者,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核心技术,或者就算拥有一些美好的技术,但实际投入量产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和配套也很缺乏,而真正要实现技术量产,再到汽车跑上道路,这其中的过程实在太长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表示,对新能源汽车要保持头脑冷静,行业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和瓶颈。目前企业把过多的资源放在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上,而忽略了技术进步,这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如果不慎,行业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重视支持新能源汽车不假,但是我们真的应该允许每个人都参加进来吗?”当国家提高准入门槛之后,本以为这个羽翼未丰的产业正面临洗牌,然而事实证明,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蜂拥而入,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虽然工信部列出了17项每一家电动汽车企业都必须掌握,以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技术,但据《经济日报》称,90%的电动汽车企业两年内都无法掌握这些技术,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不能树立品牌,那么一旦钱烧光了,这个公司也就结束了。

有研究机构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政府继房地产等产业之后有意打造的一个泡沫产业,行业发泡之后的实体经济,就是真的实体经济吗?据了解,之前有上马的新能源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的也并非没有。就算所有的项目上马,那就只能让产能过剩局面进一步恶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投入到冠以“互联网+”的新能源造车行列,然而“百花齐放”产生的假象和泡沫破灭之后,新能源还是我们之前所想要的新能源吗?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1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