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成本“激增”,凭什么消费者买单?| 魔幻2022

原创 文/张之栋 时间:2022-03-24 14:37

将动力电池增加的成本,如数地叠加给消费者,不是傻,就是坏。

自伦敦金属交易所恢复交易之后,伦镍已经连续多日触及跌停,截至3月22日,伦镍的价格为28250美元/吨,从停牌前的5.5万美元/吨,到现在已经接近腰斩。

好消息是,此刻作恶多端的“妖镍”正在迅速降温;但坏消息也接踵而至,新能源汽车“涨价上瘾”。

640

不久前,李想在微博中透露,现在涨价的车企,基本上是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至于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没有谈妥,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

从整车制造的角度来看,汽车生产所需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等价格持续走高,确实给车企带来不小的麻烦。

而且近期一系列动荡的主角“镍”,既是车身的重要材料,也是动力电池不可或缺的关键。

但对比一下目前国内市场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动作,不敢“加油”的燃油车,正保持着足够的克制。

另一边的新能源车,却像是“炸药桶”一样,一点就着。

640 (1)

以特斯拉为例,短短8天就涨价3次。3月10日,特斯拉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长续航版、ModelY高性能版均上调1万;3月15日,Model 3后轮驱动版、高性能版和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涨幅1.4万-2万元不等;3月17日,Model Y后轮驱动版基础再次上调15060元。

有了出头鸟,就会有一群追随者。特斯拉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响应,陆续表示因为原材料上涨,只好调整售价。

但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哪怕成本转移的逻辑说得通,选择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们,就应该被动“牛马”地接受涨价车?

情有可原,但不理所应当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30%,元旦前后便有车企借此宣布了第一次涨价。

带头的有特斯拉、零跑、哪吒、小鹏等一应热门新能源车企,其中最高涨价高达万元,最低的也有2,000元。

紧接着不久之后,“妖镍”事件充当导火索,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一涨再涨。新能源车企们也借此梅开二度,开启了第二波涨价潮。

640 (2)

是的,没错。这次新能源车企们的统一理由便是“原材料上涨”。经过多个信源确认,矛头指向的便是动力电池的成本激增。

“镍”疯了,“钴”奶奶出没,再加上“锂”了个大谱,整个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链,岌岌可危。

于是,最上游的矿产资源拥有者乐开了花,像赣锋锂业、华友钴业这样的“矿主”,无疑凭此机会赚了个盆满钵满。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8万元/吨,涨到了50万元/吨;钴价从49.7万元/吨,涨到了56.8万元/吨;镍价虽然有所降温,但也从15.5万元/吨,涨到了22.8万元/吨……

640 (3)

如此一来,按照供应链层层递进的逻辑,短期内飙涨的原材料成本,首当其冲的便是像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供应商。

紧接着成本转移,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李想所透露的内部消息——“先谈电池涨价幅度,再调高车价”的操作。

简而言之,当成本转移的手段作用在消费终端,电池厂商、车企降低了损失,消费者却为爱发电,买了单。

当不少人奔走疾呼“买新能源车,就是今年最成功理财”的时候,不禁油然生出一种“被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既视感。

当然,也许那些调侃的人,并不一定会去买“涨价车”,但总有奉行“资源永远短缺”的人,自愿出钱。

那么,这里就想老调重弹一下,究竟为什么青山会去做空镍。

640 (4)

与铜、铝、锌等品种不同,镍的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规模都相对较小,市场信息也不够透明,像青山这样的产业龙头拥有着明显的信息优势,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定价权”。

或是对自己产量的确信,抑或是对未来形势发展的预判,所以青山才会希望通过做空期货,实现对现货风险的对冲。但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青山栽了个大跟头。

然而其内在逻辑却是不应该被忽略,“镍王”青山基于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自身镍增产前景的了解,才有了“做空镍”的市场判断。

换言之,正是因为青山的“造镍”技术有所突破,可使高冰镍的供应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预判之下,才会有“镍价即将下降”的结论。

所以你猜,等现在的风头一过,镍价会重新回归正常吗?

涨价的后果,可能是“乱局”

“隔壁威马的销售都说过,比亚迪宋DMi加价5万也有人买。”

上周车市调查,当与比亚迪直营店的工作人员谈及现在新能源汽车普涨的时候,其略带调侃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并接连补充道:“因为年底上海混动免费绿牌政策取消,为防止产能不够难以在年前交付,上海的相关订单可能会停止接收。”

640 (5)

尽管真假情况未知,抑或者是销售人员的统一话术,但需要点明的地方在于,特斯拉涨价有人买单,是因为品牌力足够;比亚迪涨价有人买单,是因为产品力与价格符合。

那么其他品牌,又是凭借什么,可以有恃无恐地加价在消费者头上?

此前,有权威媒体报道称,一家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下半年至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已涨价两次。按一辆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来算,上次涨了1万元,前不久又涨了1万元。

就此消息,C次元也向宁德时代求证,尽管宁德时代官方并未作出过多解释,但仍回应到:受上游涨价影响,已动态调整部分电池产品价格。

如此看来,动力电池的成本确实涨了。车企们表示难以控制成本,只能进行调价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但涨价之后的后果,又是什么样呢?

640 (6)

就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理想汽车那边再次传来消息。自4月1日起,理想ONE将由338,000元上涨至349,800元,上浮11,800元。

不难想象,或许李想提前透露行业现状,就是为了给此时理想ONE涨价打个预防针。

而且根据目前有限的信息推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Q2季度,恐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过。

对于车企来说,不管是身不由己也好,有意为之也罢,接下来的市场很可能会遭遇这么几种情况:

1、受电池成本激增,芯片供应危机、疫情、战争等多方面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转入低迷;

2、大家涨价我也涨,强势品牌依旧销量好,弱势品牌空有价格没人买,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3、消费者不在意新能源汽车涨价,整体市场份额维持不变,市场情绪依旧向上;

4、消费者在意新能源汽车涨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大变局之下,部分新能源车企被淘汰。

640 (7)

商场如战场,汽车市场的多年磨炼,已经充满了血与火的痕迹。新能源汽车赛道,看似年轻,但早已成为一片红海。

过去接连被淘汰的品牌不说,眼前“名噪一时”的恒大汽车、众泰等品牌,却已经算是在“失速”的边缘。

当然,不敢说新能源车企涨价不对,哪怕将价格加在消费者头上,也能缓和一句“在商言商”。

只不过必须清楚的一件事:车价应与产品力、品牌力相匹配,涨价不代表品牌上升,甚至有可能会“崩坏”形象。

假如原材料降了,车价会降吗?

好消息是,3月16日,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会同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已经联合组织召开了锂行业运行座谈会、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

640 (8)

根据会议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地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除了这种自上而下的重点关注之外,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也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以锂盐为例,作为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锂盐终究是属于周期性行业,有高光,就会有至暗时刻。

就像赣锋锂业的老板所说:“碳酸锂有20万元/吨的昨天,也可能有4万元/吨的明天。” 

尽管现在受到原材料价格飙涨的长尾影响,大概率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也有理由去相信,有来有往才是正常的市场节奏。更何况,难道以后的电池技术就不再迭代创新了吗?

640 (9)

根据研究机构Visual Capitalist相关研究,自2010年以来,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组的平均价格已经从1200美元/kWh下降到2021年的132美元/kWh。

而且可以确定的是,自1991年锂离子电池首次投入商用以来,随着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的突破,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了97%。

所以当问及如何解决原材料上涨对现有市场的冲击时,宁德时代对C次元这样回答道:公司主要从提高产品性能和能量密度,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与产业链达成深度合作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和原材料成本。

640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池技术的创新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

实际上,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电池技术的创新始终都在一步步跟进。无钴电池、锂金属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都可以算作是技术创新的产物,性能得到提升,而成本得到削减。

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假如之后动力电池的成本得到进一步控制,此时竞相涨价的车企们,也会随之降价吗?

难道,只会涨,不会降?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