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地卖资质后,谁又能拯救倾覆的力帆?

原创 文/曹佳东 时间:2019-05-06 19:27

套现回血,仅能续命。至于力帆的未来,依然难见曙光。

自身发展战略不清晰、海外出口环境变差、电动化之路难寻出路、摩托车业务陷入沉寂、惨遭经销商集体维权、变买家产求生存......时至今日,昔日被誉为“创业神话”的力帆已逐渐被中国车市抛弃,沦落在了市场边缘的角落内。虽难以置信,但这就是无情的现实,从不带一丝怜悯。

原以为,力帆股份在2018年,通过接连出售两项资产来获取巨额资金回血后,能够为接下去的战略规划,提供短暂的调整时间。然而2019年一季度的现状,依旧将力帆打出了原形。

近日,在力帆股份(601777)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中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246,537,962.67元,同比下滑31.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近亿元,达到97,204,761.34元,同比下滑257.56%。

当然,力帆缺钱,已是个不争的事实。虽说力帆股份的主要业务涉及到乘用车(含新能源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通用汽油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含出口)及投资金融等众多板块,但不难看出,汽车领域的失足是造成力帆目前面临倾覆的幕后主因。

2019年1-3月,力帆乘用车累计销售15,878辆;其中,新能源车型仅为685辆。即使放眼去年,力帆累计销售新车不过92,048辆,同比下滑达26.39%,这一数据原本便是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如此看来,进入2019年后,力帆的乘用车业务非但丝毫未见起色,甚至还呈现出继续下滑的趋势。事实上,哪怕是在力帆汽车赖以为生、以重庆为核心向外辐射的西南地区,力帆汽车都早已成为了无人问津的过时产品。

如果说传统能源车市场的失守是造成力帆汽车如今凄凉现状的开端,那新能源车市场的变相坠落更是加速力帆走向深渊的始作俑者。

早在 2007 年,力帆就挺进新能源领域。彼时的新能源市场还是力帆脱离低端造车企业而进阶转型的契机,只不过力帆又是拿着一把好牌,打得稀烂。无论是推出力帆320 EV和力帆620EV 等车型,还是搭建新能源产业研发、生产、运营、销售体系,这些本是抢占低端新能源市场先机的筹码,却被力帆视为挪作他用的媒介。

因为吸引力帆的,是彼当时国家出台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补贴政策。毕竟高额的的新能源补贴款,几乎占到力帆当年净利润的一半。然而让金钱利益蒙蔽了双眼,就只会让其经历一场堪称梦魇的堕落史。因而随即发生的骗补事件,在给了力帆转型新能源一拳重击的同时,一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那时,力帆申报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1328辆车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扣除车辆重复统计因素,共计2395辆不符合申报条件,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共计11408万元。

可也正由此,力帆新能源车的销量也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在2016年和2017年,力帆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5550辆和7738辆,远低于2015年14874辆成绩。力帆本以为抓住了“新能源”这根救命稻草,可谁曾想却差点被其给勒死。

可即便如此,为求翻身,力帆又出资1000万创建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盼达用车),试图用另一种方式重启自身岌岌可危的新能源战略。但随着众多融资好手加码汽车分时租赁行业,使得苦于暂无足够现金流的力帆又一次难以招架, 摇摇欲坠至今。

一步错,步步错。力帆的每一步棋似乎都成了加速其消亡的催化剂。

自此之后,也许是为保全足以支撑那句“到处是丰田,遍地桑塔纳,问问力帆人,要我们干嘛?”背后的尊严,力帆便走上了变卖家产之路。去年12月,力帆股份将旗下子公司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以人民币6.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车和家。此外,力帆股份还将原15万辆乘用车项目的生产基地以约33.15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

总之,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病入膏肓的力帆所处的已不是那个能靠卖地卖资质而痊愈的亚健康状态。市场全面失守的力帆,要的是一个全新体系的赋能。其实不仅是力帆,对于能否安然度过市场同样严峻的2019,值得诸如海马、宝沃、观致此类一样陷入泥藻的同窗们一起迁思回虑。而只有迈过这个坎,“力帆们”才有希望。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