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10万辆:拒绝内卷与不抄近道

原创 文/罗超 时间:2021-10-28 20:20

10万辆?不过是开始罢了。

刚刚过去的9月,原本信誓旦旦冲击万辆的理想汽车却在“缺芯潮”的影响下不小心,摔了一跤,看着同侪的蔚来与小鹏相继越过万辆交付线,理想心里略感“憋屈”。

可很快,理想便找回了面子。10月28日,第十万辆理想ONE在理想汽车的常州基地正式下线,这意味着理想ONE成为首个单款突破十万辆生产的造车新势力产品,理想也顺势成为新势力中最快突破十万辆的品牌。

640.webp

从2019年11月12日到2021年10月28日,理想仅仅只用了708天,而为了完成同一目标,从ES8到EC6,蔚来用了1046天,从G3到P5,小鹏用了1033天。

理想能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快速积累10万销量基盘,除了新能源一泻千里的发展态势之外,更多的当然是在于理想ONE确实精准的切入到细分市场当中,并且理想内部从研发到销售的整个生产制造链过程都展现出清晰且高效的运行状态。

理想ONE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产品。无论是增程式技术路线、部分底盘设计的逆向开发,还是李想本人时常喊出的“惊人之语”,又或是隔三差五出现的产品以及营销事件,都让理想ONE长期暴露在质疑的声浪之下,可这没有妨碍到理想ONE成为现象级产品的步伐。

从细分市场来看,理想ONE是目前唯一一款定位在30万高端SUV市场,月均订单量破万的自主品牌车型。单从销量上来看,它已经超越了汉兰达、途昂等传统巨头,成为诸多消费者心目中六座SUV的标杆车型,这在以往的竞争格局中是绝无仅有的。

640.webp (1)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强势的市场表现,是理想ONE的技术过硬吗?增程式技术路线争议巨大,三电核心技术除BMS之外几乎没有自研,AD辅助驾驶系统也远谈不上先进,即便高压纯电平台进行了提前布局,但那也与理想ONE毫无关系。

理想从一开始便没打算与特斯拉以及小鹏展开“军备竞赛”,理想ONE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其拒绝了无休止地技术内卷,而是真真切切地理解了当下中大型SUV市场中,用户的迫切需求。理想的用户思维与蔚来截然不同,后者是从服务体验出发,而前者更多地则是从产品本身出发。

当下,迅速增加的续航里程、日渐增多的激光雷达以及不断迭代的驾驶辅助系统,为了迎合新能源车型的颠覆属性,诸多新势力车型歇斯底里地将各种前端技术一股脑应用到新品之中,力图营造出产品的科技感、品牌的先进性。

可理想ONE的产品风格并非如此,一方面,这种技术的堆砌难以控制研发以及生产制造成本,与李想一直以来的“勤俭持家”的投入风格相背。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前端技术还处于谨慎的观望状态之中,在他们的认知里,一辆适合自身需求的车远比一辆超越时代的车更为重要。

640.webp (2)

理想便擅长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在深入考察用户的实际用车痛点之后,对症下药,进行高效精准地系统整合与优化。比如世人皆知增程技术作为过渡性方案不具备领先性,但是从传统燃油车过渡到纯电车型是以5到10年为周期的,在电池以及超充技术没有实现突破式发展、基础设施未能进一步全方位完善之时,增程式车型的确是解决焦虑的最优解之一。

再比如,经过系统性周密地市场调查,理想发现7座SUV的市场实际需求并不大,便及时改变了产品研发方向,砍掉7座车型,聚焦在6座之上,并为后排用户开辟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这样的改变并不要求多高的技术实力以及工程能力,反而要求实事求是的产品态度以及快速有效的市场反应机制。

目前行业中,诸多有先进技术加持的新品总是会闯入一个怪圈之中,那便是技术的工程师赢了,但产品与企业都输了。电驱技术、智能化程度、直营模式……将理想ONE身上的各个系统拆分开来看,每个系统都不足以达到头部产品的实力,但正是各个平均水准之上的系统集成到理想ONE之上,加上理想对市场的及时反应以及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才使得理想ONE正好与用户双向奔赴。

640.webp (3)

当然,可以质疑理想的产品策略是耍小聪明,有着些许投机主义的性质,但是不可否认它的这种模式在阶段性中是成功且有效的。引用网络上的一句话:“理想One的热卖,是本地化的成果,是逻辑思维的成果,是公司治理的成果,是系统工程的成果。”

再将话题转移到10万辆这个成绩本身,如今新势力头部三家势力全部迈入十万辆交付门槛。10万辆的规模不仅仅是新势力生产制造能力进阶的体现,更是表明新势力的竞争维度也正式从初期的市场摸索阶段全面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2017年特斯拉完成10万辆交付;2018年交付量便超过20万辆,并在2018年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现在,特斯拉已经凭借规模效应实现了利润转正。虽然特斯拉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复制性,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年销10万辆才是企业经营步入正轨的标志。"一年卖出10万辆车是所有未来可能性的前提。"何小鹏此前也曾如此说道。

理想ONE实现10万辆的背后是理想已经初步构建出了从产品、研发、供应链到生产、销售以及组织能力等全体系链的竞争力,具备了长期生存和造血的能力。

640.webp (4)

但在李想的构想中,理想必须在2025年拿下20%,将近160万辆的电动车市场份额,10万辆远谈不上成功,反而预示着理想即将迎来更为艰巨的市场与技术挑战。

10万辆的理想ONE为理想赢得了相对充沛的资金与人才储备,而随着行业内L4算力、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日渐成熟,车型陆续交付,各个企业间比拼实际水平和差异性的“大决战”也将开始。

在理想的规划中,其将在明年推出基于X平台打造的一款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后年还将推出X平台的另外两款增程式电动车,以及两款高压纯电动汽车,并在此后保持每年两款纯电车型的上市节奏。而且从明年开始,理想汽车推出的新车型都将标配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条件。

此前理想ONE的成长路径显然已经无法再适应这种剑拔弩张的市场局势,以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是理想不得不走的一步,也是其成为中国智能电动车品牌销量头部企业必须走得一步。按照李想的话说就是,“不走捷径,不抄近道”。

640.webp (5)

此外,在理想ONE突破10万辆之后,产能受限亦是掣肘理想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理想的常州工厂年产能在10万辆左右,折合平均单月产能约8300辆。以此计算,理想汽车近两个月的交付量水平已经逼近单月产能极限。

虽然8月份,理想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招股书中表示,其所募资金的25%,按照募资的118亿港元计算,约30亿港元将用于扩大产能,但无论是常州工厂的扩建还是北京工厂的改造,都是明后年的事儿了。在特斯拉、蔚来、小鹏纷纷加快产能布局节奏,调整产品上市节拍时,理想一旦产能受阻,很容易看到订单被虎视眈眈的对手夺走。

“我可以不喜欢,但是必须在这个领域能做到第一,因为常年做老三是个非常痛苦的事。规则都是老大制定的。”李想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10万辆?不过是开始罢了。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