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城市革命】ofo单车“伪共享”在等风来

原创 文/徐进凯 时间:2016-12-01 15:28

资本市场涌入“共享单车”这一“风口”,等待着大风的到来。

一直以来公共出行的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都是众多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里的“顽疾”。为了解决这一出行难题,各地方政府曾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业务。记得大学时代,路过徐州时,第一次见到了所谓的“公共自行车”,当时还曾和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神侃如何大力发展这一行业。然而,当时的我却不曾意识到,办卡认证、定点还车这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这一行业的发展。

虽说由政府推行的“公共自行车”颇受阻力,但却阻止不了商人来此掘金。创立于今年4月的摩拜单车,采用了“无桩”理念,租车和还车都十分方便,推行之后,瞬间成为街头巷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展十分迅速。而面对这一“商机”的突然涌现,ofo、小鸣单车、优拜单车随之而来,争相蚕食这一市场。

伪共享经济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共享单车”的持续升温,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关注,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而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共享单车”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随着该行业的兴起,众多媒体经常把“共享”单车和滴滴打车相提并论,而这样的比较却有待商榷。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共享单车,并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共享经济的概念是利用市场中的已有的闲置资源,通过分享的方式为他人提供服务。而现行的ofo与摩拜单车等都是通过自己买车或造车的方式,放在路边,让消费者“租用”,而这样的方式与网约汽车领域的神州专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神州专车通过自身购买或租用汽车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租车”服务,本质上来说神州专车就是互联网的出租车公司。而ofo、摩拜等也都没有利用闲散的社会资源,本质上来说ofo、摩拜就是互联网上的自行车出租公司。

如此说来,以大众捐车的形式更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但在自行车领域,这样的做法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有车一族”基本可以满足自身需求,不必通过出让自己私有单车的所属权来换取随时用车的权益。其次,由于“捐献”的单车,磨损程度不同,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进行后期的维护,这对于“共享单车”平台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以ofo与滴滴为例,两家平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场,但最终却都走向了自营模式。ofo选择从校园这个需求较强的领域切入,主要为在校师生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平台,而ofo的车辆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从校园学生自愿共享捐赠,将自己的自行车捐献给ofo经营,获取ofo 所有共享单车的免费使用权;二是平台自行购买。两种渠道来的自行车通过改装机械锁、号码牌、涂装黄色后投放使用,而相关数据显示ofo中捐献的车辆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均是平台自营的车辆。

与ofo不同,摩拜单车自成立之初便以全自营的方式直接面对市场。创始人胡玮炜表示,为解决单车运行在的维护与损耗问题,摩拜单车以“四年不返修”为目标自建工厂、自行设计设计的方式将mobike投放市场,以期将后期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而虽说ofo与摩拜从不同市场切入市场,但最终都不可避免选择了自营的模式,从共享经济的角度而言,目前的“共享单车”均是一种伪共享经济。

“大风口”的平静

10月7日,小鸣单车对外宣布完成了一亿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运动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10月10日,ofo宣布完成了1.3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者包括滴滴、小米、中信产业基金等;10月13日,摩拜单车宣布完成了最新一轮的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等;而优拜单车还未上线便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资本市场疯狂涌入“共享单车”这一“大风口”,但所谓的“大风”却依然没有到来。

或许,面对一个新生事物,媒体容易持唱衰的态度,但从目前各大平台的运行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从成本的角度来看,ofo通过“被捐献”与自行购买自行车的形式,简单的喷漆、加锁,把单车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表面看来ofo的运行成本很低,而实际上ofo所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ofo从校园这个微型市场切入,通过精准用户的高使用率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对于非校园市场,ofo除了要面对摩拜这一有力对手之外,还要面对较高的后期维护成本,瞬间扩大的市场对于ofo来说,多少会有些措手不及。

相对于ofo来说,摩拜单车的模式则更重一些,据悉,摩拜单车在自主造车前期,投入金额不菲,早期每辆车的成本在6000元,量产后才降到3000元左右。鉴于较高的运行成本,摩拜单车重新发布了Lite版,将成本控制在数百元。虽说,摩拜单车在技术、和成本之上做了很多创新,但面对市场扩张的高投入,与竞争对手的抢占地盘,同时还要面对“不守规矩”的消费者,摩拜单车面临的挑战也并不简单。

综合看来,“共享单车”领域仅仅凭借消费者低廉的“租金”,很难盈利,但为何却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呢?

其实这一现象在创投领域并不罕见,很多创业公司通过炒作、画大饼的方式,吸引到专业人士和风投资金的支持,逐步通过后续的融资、运营获得更多的关注,或许诸多项目初期估值有大量的泡沫存在,而后期却能逐步坐实,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四姨太效应”。

倘若仅仅通过画大饼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虚拟经济”,却没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这样的“空中楼阁”十分容易轰然倒塌。而对于“共享单车”来说,除了通过“租金”的方式进行直接盈利以外,还可以通过广告、会员数据的方式实现间接盈利,但这对于平台流量在数量和稳定性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或许是目前各大单车平台纷纷跑马圈地的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最后一公里的数据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还有待商榷,通过广告变现也需要一个更加“完美”的形式。倘若种种途径纷纷受阻的话,“共享单车”或许只能走进政府的怀抱。毕竟,互联网经济之下,羊毛虽然可能会出在猪身上,但“猪”总得真实存在才行。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7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