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游首张船票1.8亿元,打落天价要靠中国还是马斯克?|C次元

原创 文/查攸吟 时间:2021-06-15 9:11

通过各类照片、视频以及影视作品,星空和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景象,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亲身感受失重、亲眼俯瞰地球,仍旧是一种非凡的体验。由此带来的超越感,将有机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首张商业太空旅游船票,6月12日被一位“暂时还不便透露姓名”的竞标者以2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元)的出价拿下。

001

蓝色起源“新谢泼德”号载人火箭飞行器

据此前公布的商业计划,中标者将有幸在今年的7月20日,与蓝色起源的大老板贝索斯及其兄弟马克,一起搭乘“新谢泼德”号(New Shepard)冲向太空,开启史上首趟商业化太空之旅。

高边疆之梦想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这是星舰“企业”号的一次航行。(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001-1

它在五年内的任务是探索陌生的世界,寻找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前往人们从未探索过的地方。(It's five-year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旁白之后,便是那熟悉的片头曲的旋律。

对于中国的八零后来说,1991年中央电视台自美国飞美逊(Filmation)公司引进的《星际旅行》(Star trek)系列动画剧集,是无数人对于太空以及宇宙的启蒙。而受此影响,“当一名宇航员”成为了不少人在童年立下的第一个人生梦想。

然而自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号飞船进入近地轨道起,迄今为止又有多少人真正进入过太空呢?

002

开启一个时代的尤里·加加林

若严格以位于海平面以上100公里高度的卡门线作为基准,那么迄今为止有幸越过这条线的宇航员,仅仅六百多人而已。而这六百多位太空人,也无一不是当世之人杰,是其生活的那个时代里,无数同类中的佼佼者。

虽然想当航天员,前往地球之外的梦想,并非全无可能,但考虑到怀有类似梦想的孩童与成人是如此之多,当上航天员上太空显然不是一件只“靠努力就能”实现的事情。

然而现在,以蓝色起源为代表的太空旅游新势力们给出了另外的一条道路:只要买票就行。

今年5月5日,蓝色起源宣布,通过线上拍卖的形式出售首张太空游船票。这张船票的初始价格 400 万美元,但却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就被竞价至2000万美元,并最终以2800万美元成交。

003

之所以选择5月5日拍卖船票,是有其中讲究的,因为美国首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正是在60年前的5月5日,驾驶自由7号飞船进入的太空。而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本身,就是在向这位太空先驱致敬。

004

艾伦·谢泼德除了身为美国首个宇航员,同时还是一位非著名吐槽高手。他的名言,是在被作者问及坐在自由7号飞船驾驶舱的感受时,答曰:这艘太空船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由出价最低的承包商生产的。 

当然,严格来说“新谢泼德”号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7月20日,也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因为正是在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下降器载着阿姆斯特朗,踏出了那“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016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火箭的首飞日其实是为了凑这个日子

 

和拍卖日“凑齐”60周年相比,虽然这个载人首飞日在年份上没法实现凑整,但日期最起码是对上了……

太空旅游新势力们

有“新势力”这个称呼,自然是为了区别“老势力”——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苏联解体以后,作为其航天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拥有大量独一无二的宇航技术。其中包括“积木式”空间站技术、货运飞船等等。本世纪初,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正是基于大量俄罗斯技术以及标准。

然而也就在本世纪初,俄罗斯曾经面临过相当长一段经济困难时期。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虽然守着一座“金山”,但却苦于政府有限的拨款以及经常性的拖欠。无奈之下,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自然就打起了手头宇航员份额的主意。

建造国际空间站采用了大量俄罗斯技术,也就使得空间站在使用权益分配上,俄罗斯占据相当高的份额。换句话说,可以将更多的宇航员、更多的科研设备,送上天。

从2001年起至2009年,共有6位太空游客在付出2000~3500万美元的船票前后,凭借金钱的魔力,“有幸”搭乘“联盟”号宇宙飞船进入到国际太空站内。

007

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尽管这句话三观不正,但放在“二进宫”的查尔斯·西蒙尼身上,无疑是非常准确的。图为西蒙尼在国际空间站内的“放飞自我”

而微软公司前产品开发主任,人称“EXCEL之父”的匈牙利人查尔斯·西蒙尼,曾经在2007年和2009年,两度搭乘联盟号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了迄今为止首位两游太空者。

当然,这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商业”太空旅游项目。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从不进行公开的报价,对外也没有正式接洽业务的渠道。

想要开启这场太空N日游,需要通过熟人或者其他的关系介绍。而旅游的档期,也必须跟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太空人部署计划来走。

008

2008年10月12日登上国际空间站的美国电脑游戏开发商理查德·加里奥特

尽管当时NASA还没被砍拨款,但俄国人居然靠卖太空人舱位来赚钱这一点,着实让他们的美国同行歆慕不已。而俄空局在本世纪初的10年,并不怎么商业化的太空旅游项目,竟促成了商业太空旅游概念的开端——

2001年,蓝色起源正是由此诞生;

2002年,太空运输公司SpaceX成立;

2004年,英国富豪理查德·布兰森则成立了一家名为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的公司,专业开发太空游项目。

而时至今日,除了正准备首次载人商业发射的蓝色起源公司“新谢泼德”号火箭以外,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船2号临近空间飞行器,也已进入了最后测试阶段,预计将于2022年内开启首趟商业太空旅行航程。

维珍银河的太空船2号是一种临近空间飞行器,造型大致接近一架采用鸭式布局的小型飞机,一台火箭发动机,每次可搭载2名飞行员和6名游客。

009

太空船2号的研制过程并不顺利,2014年10月31日,由于副驾驶的操作失误,其原型机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哈维沙漠坠毁,摔得“粉粉面面”

010

从构造上来说,太空船2号其实是一架带有密封舱的小型火箭动力飞机

太空船2号没有独立起飞能力。在实际执行任务时,其由母机白骑士2号挂载起飞。在进入到1.4万米高空后,母机会和太空船2号分离,后者将点燃火箭引擎,继续向上爬升,直至进入到临近空间(距海平面约70~90km高度)。

011-1

从太空船2号上拍摄的照片,地平线已经显出了明显的弧度

 

根据维珍银河公司的宣传,搭乘太空船2号进入临近空间的客户,将会在飞行轨道的高点上体验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并从黑暗的太空中看到地球的美丽弧线。目前,太空船2号的票价为每座25万美元。

由于价格便宜且排队周期较短,维珍银河的太空游项目一经正式推出便吸引了大量用户预定,其中超过半数为美国中产。截至2020年12月中旬,预定人数已经超过600名。

当然,谈到目前的太空旅游,自然也少不了目前主营“太空物流”的SpaceX公司。

随着2018年重型猎鹰项目的成功,伊隆·马斯克正式开启了星船(Starship)项目。目前,星船正处于原型验证机阶段,SpaceX已初步实现了不锈钢壳体构造的星船的可控垂直起降。

011-2

星船是一种非常巨大的载人飞船,根据SpaceX官网数据,其载荷将能达到惊人的100吨,飞船内部的增压舱容积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000立方米。相比之下,国际空间站的可居住面积也不过388立方米而已。

如果按照一般中远程民航客机的经济舱折算,星船内部塞上300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更重要的是,马斯克曾经宣称过,星船的单次发射成本“只需要500万美元”。

012

星船某个方案和猎鹰9火箭的对比,可见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航天器

 

这个价格当然是没谱的,毕竟马斯克他当年还曾对媒体宣称:猎鹰9火箭的“单次燃料成本只有20万美元”。

考虑到星船采用了远比航天用铝合金易于加工的不锈钢来进行制造,全系统力求极致的经济性,那么我们暂时按照重型猎鹰的报价(单次约9000万美元)来折算,如果星船真能塞下300人,那么这张太空旅游的票价理论上大致可以低到30万美元。按照现实汇率,大约192万人民币。

另外,星船毕竟是艘能够正经进入近地轨道的宇宙飞船,而非太空船2号这类临近空间飞行器,如果船票真能30万美元一张,那么其应该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太空旅游市场

通过各类照片、视频和影视作品,星空以及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画面,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然而亲身感受失重、亲眼俯瞰地球,仍旧是一种非凡的体验。由此带来的超越感,将有机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而这,也是当今美国市场,太空游客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不过考虑到目前3种太空旅游平台巨大的差异性,在这里也不妨探讨一下其各自的性价比问题。

013-1

013-2

即将开始商业运营的“新谢泼德”,太空游全程约在10~15分钟内,其中火箭升至顶点分离客舱构造,并转入加速下落过程直至开伞前,会持续约2~3分钟时间。

006

首张船票之所以被拍出2800万的天价,主要原因自然是“首发”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相信一旦转入正式商业运营,“新谢泼德”号的票价应当会大幅降低。

至于太空船2号,其飞行过程要比“新谢泼德”号复杂上许多。其大致上分成4个步骤——

1.太空船2号将被挂上白骑士2号的中央挂架,然后随着母机一同起飞升空;

2.白骑士2号不断爬升,在大约30分钟后升至预定的14000米高度,然后释放太空船2号;

3.在和母机分离后,太空船2号将点燃火箭发动机独立爬升,直到进入临近空间阶段;

4.完成飞行任务后,太空船2号采用滑行方式下降并返航。

014-1

014-2

虽然全程可能耗时45分钟以上,但主要时间是花费在白骑士2号的起飞和爬升阶段。若是从母机分离算起,整个过程不过15~20分钟而已。此外,其最大70~80km的飞行高度也并未越过关键的卡门线,充其量只能算是临近空间旅行。

当然,票价和效率,是太空船2号最大的优势。其25万美元一张的船票,一次可运送6名游客的高效率,使得部分美国中产上位家庭,有了带着全家一起翱翔在大气层顶端的机会。

然而,无论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号,还是维珍银河的太空船2号,若只从技术角度出发,SpaceX的星船无疑是目前3家“太空旅游新势力”中的最强者。

如果马斯克宣称的技术指标能够全数兑现,而船票也可以低至30万美元,那么凭借星船的巨大运力,相信是能够实现太空旅游“白菜化”的——游客既不必和其他两家那样大排其队,同时票价也不会太过昂贵。

015

星船发射入轨任务想象图

 

此外,星船作为一艘“正宗太空船”的,也避免了“新谢泼德”那样犹如二踢脚蹦跶般的短暂体验,也没有了太空船2号与太空打“擦边球”的尴尬。

星船可以和飞洲际航线的客机那样,载着一船游客绕地球一整圈,然后返回发射场。其在近地轨道上航行的体验,远非前两家企业的服务可以比拟。

目前已经有媒体开始畅想,由星船将旅客送入低轨道上的太空度假村的景象。不过考虑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本和周期,以及其可承载的最大人员数量(长期驻留人数不超过7名),在轨道上吃喝玩乐的景象,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只能存在于科幻作品之中。

贝索斯在社交媒体上,对于有关“太空游”的种种提问,向来表现得云淡风轻:不过是想一圆儿时梦想而已。

真的这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蓝色起源成立以来,由于其火箭复用形式为垂直起落模式,也就难免被世人拿来同SpaceX的猎鹰系列进行对比。

而偏偏马斯克又是个无热度不想蹭,没有热度也要制造热度的主。每每被问及蓝色起源以及“新谢泼德”号的种种时,贬低甚至出言挑衅已经成了惯例,例如宣称蓝色起源的技术相对于SpaceX几乎“不值一提”。

对于贝索斯来说,这实在非常的尴尬。毕竟“新谢泼德”号是一种极端特化的火箭,单纯看数据的话,与用来执行发射任务的猎鹰9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而既然蓝色起源的商用运载火箭“新格伦”号(New Glenn)计划一推再推,已经失去了和猎鹰9或者重型猎鹰等一教高下的机会,那么贝索斯就只能从首次载人太空游方面稍稍找回点场子。

017

2020年5月末龙飞船载人顺利靠泊国际空间站,代表着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时隔十年重新获得了载人航天能力

当然,这也不是说“新谢泼德”号在“运人”的问题上就无懈可击。

届时如果有不讨巧的媒体故意拿这事去问马斯克,相信老马会立即搬出2020年5月31日龙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来回击。于是,这期间的恩恩怨怨,委实不知道将如何收场。

对于不少人而言,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中国,以及外国。所以,太空旅游这个热点新闻,必然会引起不少人的反射式提问——中国的航天旅游企业,在哪里?

事实上,中国虽然一直有着商业航天的大战略,然而中国企业却并不志在开发太空旅游项目。

018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象征着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和美国“掰手腕”的实力

 

2016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的“航天事业新动力”分论坛上,当时新成立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就已经对外公布了“中国太空旅游三步走”时间表:

2020~2024年,利用10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相继实现60~8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3~5座的商业载人飞行,提供太空观光、短时间失重体验和特殊机动飞行服务。

2025~2029年,利用100吨级的亚轨道飞行器,可相继实现120~14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10~20座的商业载人飞行。

2030~2035年,利用100吨级组合动力飞行器,提供10~20座、80~90公里轨道高度的长时间亚轨道商业飞行,支撑全球快速点对点洲际航班、商业长期空间飞行等业务的开展。

019

可见,这名为“中国太空旅游三步走”,实际有关旅游的内容只存在第一阶段。其主体,是一个以开发低成本商用航天器为基础,大搞定期“太空航班”以及“太空货运”业务的宏大计划

比起美国那大搞太空旅游,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我国在未来的中远期规划中,将努力的目标指向了如何提供更廉价更优质的标准服务上。

而由此,也体现出了中美两国航天市场的本质性差异。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