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之后,一切怀疑和忧愁都已烟消云散。
理想汽车的压力,不言而喻。
作为新势力销量最高的车企,理想汽车将今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70万辆。其中,在纯电销量预期上,理想给内部的预期是5万辆,这也就意味着,销量的压力近乎完全倾注在了理想L系列。
然而,不论是内是外,理想L系列的处境都不容乐观。
内部,理想一季度销量不及10万辆,4月销量仍未冲破4万辆,内部销售压力极大。此外,纯电车型理想i8与理想i6的上市均放在了下半年,承载的销量任务也不重,无法为销量做出太多贡献。
而在外部。正如理想内部人员所言:“理想摸着石头过河,其他车企摸着理想过河。”在理想L9横空出世,撕开高端市场的裂隙,证实了新能源也可在此大有可为之后,一众9系车型纷至沓来,望着理想口中的肥肉垂涎欲滴。
内忧外患之下,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如约而至。然而,尽管给出了加量不加价的诚意,但无论是从命名还是从发布会的内容来看,除却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芯片、底盘、语音助手升级外,L系列的改款似乎并不突出。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能否让人满意?此次升级是否有些保守?升级后能否突破销量4万的瓶颈,扛起销量大旗?
在前往理想L系列试驾会的前夕,这几个疑问始终萦绕在笔者心头。
而在真刀实枪地试驾之后,一切的怀疑与忧愁都烟消云散。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试驾感受,那无疑就是标题那句:“承压的理想L系列,没有辜负期待。”
首先看向辅助驾驶。从命名也可以看出,此次焕新,最大的升级点就来自于辅助驾驶。其中,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对硬件进行了升级;基础版的AD Pro芯片从征程5升级为征程6M,,高阶版AD MAX从英伟达Orin-X芯片升级为最新的英伟达Thor-U,这是对算力的升级。
而软件方面的升级,无疑是此次焕新的重头戏。下半年即将上车的VLA司机大模型,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汽车接驳、停车区泊车漫游自动找车位等功能,还能够进行流畅的人机交互。
最吸引笔者的升级是,和Deepseek一样,理想汽车的辅助驾驶也从黑盒子中解放,给出了思考过程,能够让用户了解其决策过程。这一反馈在地下车库进行停车操作时最有帮助,通过倒车影响与思考决策相结合,用户能够提前感知和理解汽车的下一步操作。这也是说,理想不仅要做能够理解人类的汽车,还要实现人车的交互。而这,也是VLA司机大模型努力的方向。
在城市道路的测试中,智能焕新款在车道居中、转向、掉头等方面丝滑流畅,但在找车位的过程中,语音交互识别还是有些小问题。
辅助驾驶之外,理想同学也将继续更新,上新毛绒实体形象外,还上线了家人功能。每位家庭成员都可注册自己的账号,注册后可留下任务、便签等,待其他成员上车后理想同学即可与其交互。
智能化升级之外,另一大升级亮点就是底盘。此次,L9升级双腔双阀空悬,不仅能够再度提升过弯时的车身姿态稳定性,还缩短了底盘调节的响应速度,更加扎实可靠。L7/L8升级为双腔单阀空悬,可调节范围扩大。L6虽然没有配备空悬,但也进行了优化调校,降低了过不平稳路段的车身起伏,而且可以通过OTA下方给老用户。
为了形成更为直观的对比,理想直接拉来了22款、24款、智能换新款3款车型,让媒体现场试驾,感受不同车型在60km/h麋鹿和40km大曲率绕桩项目的差别。甚至,为了让体验更有说服力,理想汽车还特地增加了测量“变道侧倾”数据的程序,能够清晰展示行车过程中的侧倾角数据。
先说驾驶体验。笔者先从搭载双枪单阀的24款开始测试,整体感觉已经十分稳健,车胎抓地力良好,侧倾感小车身跟随感也不错。此后体验了单腔单阀的22款,落差感十分明显,车辆急速转弯时有抬升感,侧倾也相较严重,甚至能听到轮胎打滑声。最后体验的是双腔双阀的智能换新款。虽然已经预料到会与22款有明显差距,但在实际体验后还是有些震惊,车尾跟随感非常强,侧倾感大幅减小。
而在数据表现上,智能焕新款的侧倾角在-2.08°—2.19°之间浮动,相较22款大幅提升。
此次,汽车公社也请教了理想汽车的底盘调校工程师,仔细谈了谈这款在量产车上首搭的双腔双阀悬挂。
据工程师介绍,双腔双阀技术早在上世纪即已经出现,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供应体系的欠缺,一直未能在量产车上应用。而直到最近,空簧技术在积累下实现了突破,理想的空簧供应体系也逐渐完善,生产线放在了国内,具备了量产上车的条件。
无论是率先上市,撕开高端市场的L9,还是首个实现量产的双腔双阀,理想总能走出一条引领行业的新路线,其背后,是扎扎实实的投入,是坚持不懈的创新。
在智能化与新能源的赛道上,理想汽车始终以“破局者”的姿态,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此次智能焕新,理想L系列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技术创新的深水区。
从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到搭载最新的英伟达Thor-U芯片,从VLA司机大模型的人机交互到双腔双阀空悬的首次量产应用,每一个升级都彰显了理想汽车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
在价格战转向价值站的节点,承压的理想L系列,势必不会辜负期待。